參展藝術家:許向東
展覽地點:新時代畫廊(北京)
展覽時間:2010. 12. 18~2011. 1. 16
許向東,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。幾十年的教學實踐,使他全身心沉浸於藝術語言的研究、探索與創新之中。 正因為對東方、西方藝術造型語言、各自文化體系的深刻研究與理解,對藝術造型語言本身的執著探索,他試圖建 立一種新的藝術造型語言體系。他的作品面貌,似乎遠離了所謂的當代藝術,但也正是這種遠離,使他保持著清醒 和獨立,使他的藝術呈現出一種另類的風格,這在某種意義上,也走向了更“當代”的藝術之路。 早在2007年底,許向東以展覽主題“氣形”,先後在北京新時代畫廊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個展。這兩次個展, 第一次集中而全面地向公眾展示了他這些年來執著不懈的藝術創作、藝術探索。展現出他獨特的藝術理念與表現手 法:他直接以木板做為獨立的藝術語言材料,強調了木板自身特有的表現特性;木板成為藝術表現和展示的媒介, 木板畫在他這兒,回到了它自身所應具有的純粹審美意涵;以鋸條工具順木材肌理進行創作,展現出木材自身的肌 理美感;突出藝術造型中一種“虛空”、“負形” (注:繪畫物象客觀實體[肉眼所見者,為“正形”、“實象”]之外的, 是“負形”、“虛象”。他認為:眼睛“觀審”的客觀存在的萬物,都沉浸於大氣、宇宙之中,它與周圍形成一種氣的、 有機的聯繫,事物的“形”並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純客觀形,而是與周圍的一切形成一種有機的聯繫,包括大氣、宇 宙;並且,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在中國人的心裡,“氣”,不僅僅是指空氣或宇宙自然之氣,它還是萬物自身及其循 環化生的根本。“氣”是維繫生命、自然、社會、天道的基本物質,是在中國人對生命深切體驗基礎上產生,並以氣 化運行闡釋宇宙中生命活動的規律。所以,當我們試圖在繪畫中表現萬物之時,我們不只是去關注再現物象表面的 可見實在形體及其邊緣,而更應該去關注物象與氣、物象與大氣間的一種共存、共生關係,強調一種隱性的“負 形”或“氣形”的存在,甚至萬物自身及其循環化生之氣的存在。以此,賦予對自然、宇宙、生命的深切體悟)的嘗試 和探索,畫面在黑色的混沌氤氳中生成著豐富的“形”和“象”;木板作品的“板”,不僅允許而且需要發揮大平面 的“空”,他研究從“大形體大結構”入手,發揮“近距離審視”原則,傳達出強烈的迫近感,強烈的整體氣勢和視覺張 力。這些是他的創新,也是他長期從事中央美術學院木版工作室教學工作以來,對木刻版畫、造型藝術不斷研究和 探索的結果。 本次個展,將再集中呈現他三年多來藝術創作的持續和推進。展覽主題是“悸”,悸本義為震驚、恐懼、惶恐等之 意。在此次展覽中,名為“悸”,突出了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,東西方文化在藝術中產生的令人震驚的碰撞,作品畫 面語言及其“形”、“象”產生的令人震撼的效果;同時,作品體現出自然、生活給予人類(藝術家)心靈的震驚、震 撼,強大的情感力量傾注於作品之中。 這些即將展出的作品,承載著他藝術新的探索與創新。他通過研究中國古代傳統繪畫與西方現代架上藝術,兩者之 間的不同與相似之處,深悟架上繪畫幾百年來具有無窮無盡的探索止境的原因。他在前期藝術造型語言探索的基礎 上,進一步意識到:一,作品中“實象”與“虛象”,需同時並存;二,它們雖同時存在於作品中,但是“虛象”,似乎 具有更重要的地位,它是藝術家想要表達的內在意念、心像和主要意旨;三,正是由於“虛象”的存在,使得作品畫 面層次,及其釋讀意義上,變得豐富而饒有趣味;四,正是由於“虛象”的存在,在架上繪畫所構成的四邊形限定 中,具有強烈的形式構成感與節奏韻律感,潛在地達到符合視覺審美的習慣和標準。這使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即抽 象又具象的效果,形像也變得富有“厚重”、“雕塑”感;畫面更具有強烈的形式構成美感和節奏韻律感。 許向東在藝術造型語言上的探索與創新,他選擇獨特的木板材料作為這種造型語言的載體,進一步發揮利用木板自 身的材質效果,充分發揮黑白在傳統繪畫中的功能,在藝術界是獨一無二的。相信本次展覽,將帶給人們一 次“悸”動而震撼的感受,帶給人們新的視覺享受和藝術啟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