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生形態 —— 管勇個展

管勇自2007年之後的首次重要個展,將系統梳理藝術家自2009年以來的創作,集中展示藝術家在畫面敘事結構以及繪畫語言的研究上,所取得的新的突破。  “次生”(secondary)有二手、衍生的含義。 “畫室系列”利用了藝術生產現場即畫室的攝影圖像,圖像作為現場的替代物並遮蔽了現實,而依現場圖片轉變的繪畫,亦生成了一個繪畫的現場;並且,他有意選擇了那種質素較差的圖片,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圖像的圖像。 “形態”(figuration)包含具象、塑造及比喻的含義,這可以較好表述管勇作品中的形象性與塑造性之間的模糊地帶。

從2009年開始,管勇的繪畫發生了意味深長的轉變,作品顯露出越來越明顯的“視覺物質性”特徵,及視覺經驗與觸覺經驗的流動性。他從一種更加複雜、更加曖昧的角度進行某種融合,由此進入繪畫內部,挖掘新的繪畫的可能性。這首先是藝術家在自身敘述結構上的重大轉變,而不僅僅意味著對“繪畫性”的重申。 曾給他帶來啟發的英國藝術家培根及其工作室的圖像,在他的新作中反復出現。對這位毫無疑問開闢出繪畫新空間大師的致敬,似乎暗示了管勇當下思考與工作的新的方向。需要強調的是,在管勇的新作中,強烈而富有視覺衝擊力的繪畫語言並非僅是一種審美上的需要,而首要的是基於對圖像線性敘事邏輯的粗暴破壞與詰問;對畫面物質性的強調則激活起了觀者的現場感與直覺體驗,繪畫已不再是一種觀念的載體,而成為了觀念本身。

空間、書架、讀書的人等意象依然在畫面中出現,但它們首先是被作為畫布上的物質性事實加以強調,而非首先是一種象徵性的修辭。畫布上筆觸的層層疊加以及堆積在畫面中的剩餘顏料,以一種倒敘的方式,揭示著作品現實的來源與歸宿。偶然的一瞬間,藝術家苦心經營的畫面彷彿向遠處退去,繪畫過程中刮下的剩餘顏料本身成為了觀看的主體。觀者的眼光在“主體”與“剩餘物”之間游移,聚焦或是失焦……